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岩芯盒并结合岩心箱,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,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岩芯盒。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岩芯盒一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。岩芯盒包括箱体1和盖板2。所述箱体1包括侧板11、底板12、前板与后板。所述侧板11、底板12、前板、后板围成敞口式箱体1。所述箱体1内通过隔板被分给成若干存放岩芯的隔槽3。所述隔板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固定于箱体1内,使得隔槽3间的岩芯互不干扰。所述盖板2尺寸与所述箱体内壁围成空间的尺寸大小相等或略大于,这样能恰好卡固于所述箱体1内壁围成的空间内,使得所述盖板2遮蔽于所述隔槽3上方以封闭所述箱体1。为便于取放盖板2,所述盖板2上开设有开孔21,这样操作人员利用此开孔21就能取下盖板或将盖板2遮蔽于箱体。 所述箱体侧板11自所述箱体底板12背离所述盖板2的方向延伸,所述箱体侧板延伸**出所述箱体底板12的部分设有用以叉车插接的插孔4。该岩芯盒可在垂直方向堆叠多个同样的岩芯盒,利用叉车插接入插孔4将岩芯盒插起的方式堆叠。同样,还可在横向上并排堆叠岩芯盒。 所述插孔4为在所述箱体侧板11延伸出所述箱体底板12的部分中开设。具体地,如图3,所述插孔的孔上壁41和孔下壁42均呈水平状,所述插孔的孔侧壁43为自所述孔上壁向外延伸至所述孔下壁而成的弧形壁,所述插孔的口径大小自上至下逐渐扩大。可见,所述插孔近似为一个梯形插孔,且为对称结构,当叉车的叉板伸入该插孔时,能稳固插接,便于岩芯盒平稳运输、堆叠。 为避免存放的岩芯在堆叠期间在隔槽3内晃动,碰撞隔槽壁而破坏箱体稳定性或损坏待检测岩芯的性能,所述隔槽3的侧壁设计为垂直平面侧壁,所述隔槽的底壁设计为弧形槽壁。弧形底壁符合岩芯的柱状尺寸,以缓冲岩芯碰撞侧壁的力度,同时也能减少撞击侧壁的次数。如图4,5,进一步避免同一隔槽间的岩芯相互撞击,所述隔槽3的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设有沿所述隔槽3长度方向布置的导引狭槽5,所述导引狭槽5内设有可在其内移动的分隔件6,用以分隔相邻岩芯。当一岩芯存放于隔槽3内,此时分隔件6在导引狭槽5内移动,直至移动到该岩芯长度的末端,并固定于导引狭槽5内,继而存放下一段岩芯,再利用分隔件移动至该段岩芯长度的末端而固定于导引狭槽5内,以此方式设置,直至将某一隔槽3内放置满岩芯为止。 分隔件6的一实施方式下,可以是分隔钣金,该钣金两端具有分隔定位孔。所述导引狭槽5的槽口径自槽口至槽底方向逐渐减小,且槽壁为螺纹槽壁。分隔件在一个隔槽3内移动,且分隔件两端的分隔定位孔在隔槽两侧的导引狭槽5上方移动,当移动到某段岩芯长度末端时,利用螺钉或螺栓穿过分隔定位孔螺纹固定于导引狭槽。分隔件6的另一实施方式下(如图5),可以是螺栓,所述导引狭槽的槽口径自槽口至槽底方向逐渐减小,且槽壁为螺纹槽壁。所述导引狭槽可设置于所述隔槽的至少一侧,利用螺栓伸入导引狭槽内螺纹固定后可分隔相邻岩芯。这样不仅便于标记取样岩芯的段数,同时避免同一分隔槽内相邻岩芯之间的碰撞,继而避免多个岩芯碰撞作用下影响箱体的稳定性。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岩芯盒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。图2与图1的区别在于,所述插孔4为自所述箱体1侧板11的末端向上开设而成的凹孔。 具体地,所述凹孔仅具有孔上壁。所述孔上壁呈水平状,所述凹口的孔侧壁为自所述孔上壁向外延伸而成的弧形壁,所述凹口的口径大小自上至下逐渐扩大。当叉车的叉板伸入该插孔时,能稳固插接,便于岩芯盒平稳运输、堆叠。